在台北南港「玉成戲院」旁出生的我,
對電影院有種像家一樣的莫名親切感,從外面推車賣的烤玉米、烤魷魚到各種小吃組成的商圈或是跑警察的小販,都是美好的記憶。

小時候住永和市中心,
前面是「永和戲院」,後面是「樂華戲院」,國小對面的「鴻源百貨」上面也有電影院,更不用說國中旁邊的「美麗華二輪戲院」和「福和二輪戲院」,中正路上的「國華戲院」都是暑假裡打發時間吹冷氣的最佳場所。

話說以前「永和戲院」樓下是「阿三哥排骨飯」就是「阿世排骨」,那超大片炸過又滷過的排骨佔滿整個便當,喝到飽的味增湯,那滋味直到現在還找不到可以取代的。

「樂華戲院」更不用說了,跟本就是「樂華夜市」!
裡面應有盡有,從蚵仔煎到肉圓、愛玉冰、現削水果到冬天的客家湯園和龍眼茶、當歸鴨等等,從沒想到可以擴充到現在的規模。

「鴻源百貨」樓上的電影院,前身是「中信大歌廳」,有時候都會巧遇電視上的歌星,若你問我的感覺如何,我會跟你說:歌星或是演員本人都比電視上更瘦小!

唸高中時就升級了,
過中正橋到台北西門町的電影街看電影,
從「國賓戲院」到「日新戲院」,這是放洋片的電影院,看國片就要去「萬國戲院」,過年領完紅包初一的活動,就是去西門町排隊看電影,那時跟本不知道可以帶東西進戲院吃,看到同學帶著「三吉外賣」的烤雞腿或是滷味進電影院,還真是大開眼界!

西門町的戲院數量曾高達37家,想不到吧!
前前後後包括成都路的新世界、紅樓、大世界和國賓;
漢中街的萬國、真善美;中華路的大華、國光以及新生等;
西寧南路的國際、中國;峨眉街的兒童、今日、金馬、鳳凰、西門、奧斯卡;武昌街的台北、樂聲、豪華、日新、快樂、樂樂、白雪、大新、金獅、銀獅、寶獅、 雙獅、國王、皇后、碧麗宮、統帥等等。

不像現在電影院只能帶電影院自家賣的爆米花進去,那時看電影真是香味四溢,旁邊啃芭樂的聲音都比電影音效大聲,更不用說滿地的花生殼和瓜子殼,戲院裡的老鼠也是養得肥滋滋的,當然現在早已不復見。

早期男女約會都是去看電影,在看電影時都會挑恐怖片再順便拉到女生的小手,被拉到小手的也順理成章成為戀人,這也是以前生活的樂趣之一,至於後來的包廂MTV盛行又是另一個年代的開始!

照片:1970年代西門町電影街盛況 [高傳棋老師提供]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花兒芭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