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舊稱長吻白蠟蟲、渡邊氏長吻白蠟蟬、渡邊氏長吻白蠟蟲(學名:Pyrops watanabei),又稱提燈蟲或燈籠蟲。分布於臺灣與中國大陸,其生存的海拔範圍為1000公尺以下的山區。
曾列名台灣保育類,珍貴稀有昆蟲的渡邊氏長吻白蠟蟬,曾是國內18種保育類昆蟲中,長得最怪異的一種,1907年,日本派駐北埔鄉的一位警察支廳廳長渡邊龜作最先發現,所以用他的渡邊氏為名替這種蟬命名。
這種蟬喜歡烏臼樹,除了北埔外、芎林、寶山都曾發現,由於牠身上會分泌一種蠟質,只要牠出現,後面就跟著一些昆蟲在吸蠟。
1907年蔡清琳抗日事件發生,渡邊跟其他55位日本人在北埔被殺,他們的紀今碑如今還留在北埔秀巒山上,卻被鄉民推斷破壞,斷成二截。
本種分布十分狹窄,且常成群生活,所以十分容易被成群捕獲。雖然沒有沉重的商業捕捉壓力,但人為採集仍可能導致族群走向滅絕,此外,因中低海拔森林的破壞,也是使渡邊氏東方蠟蟬族群減少原因之一。另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資料指出,棲地破壞是目前面臨危機。由於棲習地面臨開發壓力危機,與人為棲地破壞。
渡邊氏東方蠟蟬主要分布於台灣北部 1000 公尺以下之山區,也有零星分布記載於宜蘭烏石鼻保護區與觀音海岸自然保護區,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,屏東白賓山。另中國大陸文獻記載,此種也分布於海南(尖峰嶺)、廣東省與廣西省。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